top of page

偏鄉孩子需要甚麼? 拜訪小草書屋創辦人林峻丞

在2017年第七季的尾聲,專欄組夥伴前往台北三峽,拜訪在當地深耕已久的「小草書屋」,與創辦人林峻丞對談,一方面希望汲取小草書屋陪伴弱勢孩童多年的經驗;一方面也期冀在此領域深耕多年的峻丞,能給團隊夥伴近幾季遇到的問題一些可供參考的看法與建議。

絲瓜小隊八年陪伴 推生溫暖小草書屋

話說在2006年,林峻丞放棄都市的工作,回到家鄉三峽接手阿公的肥皂工廠,而他慢慢地發現他的家鄉有著新舊城區差異、毒品、人口老化、家暴等問題,許多孩子因此處在高風險的環境下。

其實峻丞兒時也是處在父母離婚、父親酗酒的高風險環境,所以很能體會這些弱勢孩童的心情。幸運的是,一路上他遇到許多推他一把的貴人,如高中的老師、電視台認識的前輩許效舜等,於是在2007年他決定把這份恩情延續下去,開始了改變孩子的第一步 ─ 成立「絲瓜小隊」。

絲瓜小隊和學校合作,用一個禮拜一次的社團時間,帶著孩子在農地種絲瓜。問到孩子們會不會不甘願?「其實不會不甘願啦,因為那個東西對他們來講就是一個活動,滿有趣的,他們在過程當中玩泥巴啊,玩草啊,還是很喜歡那樣的課程,那樣的教學方式。」

收成後他們把絲瓜做成菜瓜布販售,收入就當作圓夢基金。絲瓜小隊在第二年後就開始了孩子們的圓夢計畫,林峻丞帶著他們規畫許多有趣的事:到蘭嶼旅行、環島、泳渡日月潭‧‧‧‧‧‧。

「和他們一起討論發起,然後帶他們去實踐這個過程。像環島那一年,我們沒有腳踏車也沒有經費,就要找企業贊助,我們就教孩子們寫企劃書,教他們怎樣去規劃行程、安排住宿,就全程帶領他們,他們自己做。」

在那次規畫環島的過程中,甚至幫孩子們連繫到了捷安特,讓孩子們親自到台中和捷安特董事長提案。他想讓孩子們知道:想做一件事情,獲得到想要的東西,就要自己動手去做,而大人們只是在旁引導!絲瓜小隊之後也開始有了暑期課程,並擴大到更多學校,但是林峻丞和他的夥伴又看到了更多問題‧‧‧‧‧‧。

「這幾年下來我們才發現,第一年代的孩子四年後也要上國中了,他們的程度只有小學三年級就要上國中了,他們進到國中以後課業完全跟不上,就放棄。他們也開始跟學校老師會有一些對立衝突,老師畢竟帶學生就希望學生考試成績好嘛,有這樣的狀況後就開始記過、中輟、離開學校,我們才決定應該要有一個長期、固定的課後輔導班,2015年才成立小草書屋,每天每天每天,禮拜一到禮拜六。」

於是,在絲瓜小隊開始的八年之後,小草書屋正式成立。除了合作的學校從原本的1間增加到9間,還聘請了正職老師與志工,教的不是單純課業上的問題,而是多元能力、待人處事、愛人一類,這些真正關乎孩子未來的關鍵能力。

八年 ── 一個學生從國小到高中的時間,林峻丞在三峽紮紮實實地奉獻這般光陰,不做馬戲團式的服務,真正花時間與心力去陪伴孩子,了解學校、社區、家長,在當地建立信任與情感的連結。從一開始只有六個孩子參加,到如今他們已陪伴了百位以上的小草邁向未來,這樣長久、持續的陪伴,也許就是所有改變的最大關鍵吧!

與小草家長成為朋友的角色

「書屋不是一個單純的課輔機構,是孩子第二個家,所以從陪伴開始對孩子就是一個承諾,直到他能夠獨立自主為止。」這是峻丞給小草書屋的定位,既然如此,書屋的老師、志工與小朋友家庭的連結也必定更加重要。除了平常家長來接送時會聊天,了解家中近況以外,書屋也會安排一些活動讓家長一起參與,甚至連家長找工作、搬家都會一起幫忙,「我覺得那是一個像朋友的角色」林峻丞從容地說。

「書屋會跟家長建立很緊密的關係,跟孩子像家人一樣,也會遇到孩子會說在書屋比在家裡更幸福,因為他覺得在書屋有像家人的老師,在書屋有像兄弟姊妹的同學關心他們,所以他們更喜歡在書屋,因為有時候回到家裡家人不在,回到家裡面只會被家長指使做家事啊,爸媽不照顧弟妹卻由兄姊來照顧,就很多很多的問題。」

林峻丞表示,不會全面去影響孩子原本家庭,而是當家庭有需要的時候,再從旁提供協助。書屋不是課輔班,是孩子的第二個家;而書屋的老師不只是「老師」,更是家長的「朋友」,除了教導孩子外,還願意幫忙大大小小的事,這樣貼心、深入的付出,造就小草書屋與家長的緊密連結。

談弱勢孩童需要 林峻丞:建立多元能力

種籽計畫在前幾季時,曾有夥伴用過去在市區帶小朋友的經驗,來帶層林的孩子們上課,但發現偏鄉與都市孩子的生活背景、學習模式都不太一樣,讓他們有點不知道偏鄉的孩子們需要甚麼。而說到這些高風險、弱勢的孩子們最需要的是甚麼,林峻丞給了我們一個篤定的答案。

「他們需要建立更多元的能力,而多元的能力不是只有在課業上面,他們對於解決問題的能力、愛別人的能力,這個我覺得很重要。」

林峻丞表示,未來的世界發展絕不是光靠念書、學業成績好就能夠有未來,他發現許多大學畢業生都還要問別人要怎麼做事情,更何況在都市或資源較優渥環境的孩子,平均的學業成績較高,而這些相對弱勢的孩童,一定要有更多親自動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像他們說要請所有志工老師吃飯,要用辦桌來募款,然後他們要環島沒有經費,所以他們要找更厲害的廚師來教他們做菜,他們自己拍了一支影片,想辦法找阿基師跟詹姆師來教他們做菜。但最後時間沒敲成,但來了另外一群團隊教孩子做菜,他們在去年的七月連續三天辦個餐會,150個人來吃孩子做的菜,成功的募到了旅費,過程當中他們學會了寫腳本、拍影片,那個過程當中我覺得更重要的能力不是一般從體制內學校起來的孩子就能夠得到的,但當他們未來進入到社會的時候,可以以什麼東西,跟這些家庭完整學業成就不錯的孩子競爭,我覺得是這個東西。」

在辦桌計畫中,孩子們學會自己買菜、做菜與核銷花費。而除此之外,林峻丞甚至帶著孩子寫企劃去環島,去泳渡日月潭。在這些計畫中,孩子不只能培養多元能力,林峻丞也試圖讓孩子們了解「想得到甚麼,就要付出開始,付出努力」的態度,並帶著他們親手執行、解決問題,讓這些小草們學會付出,且獲得努力後的成果。

孩子的細微改變 需要長期觀察、全心投入

訪問後段,我們也請教了更多關於種籽計畫曾碰到的困惑。當談到了不知如何驗證孩子所學成效,林峻丞說:「我們沒有去驗證。因為如果你長期去觀察,你會發現那些改變都是很細微的,有一些根本沒有辦法量化的數字,無從去驗證。」他舉例,像有些孩子本來心情不好就會打人,但後來慢慢開始會關心別人,這些東西其實就無法量化,需要在生活中長期去觀察。「這本來就是一個很花時間的工作,必須要全心投入」為孩子付出了十餘年的他堅定地說。

而談到面對學習能力較缺乏,或較難獲得成就感的孩子該怎麼辦時,林峻丞建議應該設計能讓他們從更小的地方獲得成就感的方式,且帶領者要更細微、用心地觀察,孩子們其實都有在努力,帶領者需發掘孩子努力的那個小地方,並適時地公開鼓勵,這樣的過程能讓孩子們更願意投入改變。

最實際的問題─你能付出多少時間?

種籽計畫團隊的教育組夥伴常遇到一個問題,就是一學期只有四次的出隊時間,且一個人待在團隊的時間平均一年左右,流動率對小朋友還是算高的,帶起課程來,小朋友會覺得這些哥哥姐姐是要來陪他們玩,而不是學習的,有時就連團隊夥伴自己也會混淆。

林峻丞一聽完馬上就說了:「因為你們自己定位就沒清楚,孩子當然定位不會清楚了,你們對你們的角色的認定或是認同。」看來在出隊前,還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思考,是想單純陪孩子玩,要孩子學到能力,或是激發孩子好奇心?亦或是退一步想,甚麼叫做「玩」?玩是否就代表無法學習?夥伴們若能持續思考,也許屬於種籽的定位與願景,會越來越明確。

那要若一方面想陪伴孩子,一方面又想帶給他們一些實際的教學、能力,要如何達到平衡?「看你能付出多少的時間,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林峻丞已不是第一次強調時間的重要性,的確,有多少時間做多少事,林峻丞在三峽堅持了十幾年,積年累月才種出現在看得見的果實,這更讓種籽計畫的團員們了解到堅持與持續耕耘的重要。

林峻丞建議像種籽這樣的團隊,若是能和當地人或在那邊長期蹲點的團隊合作,那會是個很好的方式。他的重點在於,要有人持續地扣連社區,甚至成為這個社區的人,這個社區的土,這個社區的風,付出時間深根在當地,並發揮影響力,他認為這是理想中最好的方式。

「陪伴」是進入生命,是負起責任

「陪伴」這兩個字講起來容易,但就這兩個字,讓林峻丞在三峽投入了他至今三分之一的人生。他一再強調,持續長久的付出,是無比重要的關鍵。

「我常跟我的夥伴講說,當已經決定要進入到孩子的生命,你就要負責,因為他們是這樣開放地讓你們進到他的生命裡面,但如果你只是一季就結束了,那我覺得不要輕言說要去陪伴孩子。」

訪問結束前,陪著三峽孩子度過無數春夏秋冬的林峻丞講了這段話,似暮鼓晨鐘般警惕我們,當自己說出要陪伴孩子的話語時,真的了解背後要承擔的責任嗎?

我們了解到,陪伴並不是做多少就算多少,短暫的相處與別離,都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無形的影響。種籽計畫創辦人在創團時,即是抱持著不做馬戲團式服務的心態,希望在層林國小深耕發展。一季四次的出隊,時間雖不如小草書屋多,但至目前也已三個年頭。

這次的拜訪,更提醒我們不能停下,Inspiring種籽計畫在層林的根基已紮,今後也將繼續發芽,萌生更多堅韌小草,成長茁壯。


最新文章
文章類別
日期
標籤
追蹤我們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